让自己成为世界里的一点美好

校园新闻
绘本阅读课|“说来听听”的惊喜

撰稿人:李丹


   《团圆》是一本反映我国传统节日主题的优秀绘本。它由绘本作家余丽琼和著名的插画家朱成梁合作完成,曾获得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·优秀图画书首奖。故事讲述了要过年了,小女孩毛毛的爸爸从外面工作回到家,与家人团聚又分离的亲情故事。故事一开始小女孩感到爸爸有点陌生,经过相处后逐渐拾回过去与父亲相处时的亲密感,到最后假期结束父亲将再次离开时的不舍与期盼。故事里的一枚好运硬币,成为联结父女间浓厚情感的纽带,寄托了几多牵挂,又传递了无言的祝福。作者用朴实的语言,将故事娓娓道来,传达了父女间含蓄又密切的情感。

“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评论家。”著名的英国儿童文学家艾登·钱伯斯在《说来听听—儿童、阅读和讨论》一书中提到阅读教师应该与儿童分享他们阅读后的种种表达冲动,让他们说来听听,这比我们预设一些“请你回答”的问题更重要。在本课的教学中,读完故事后,我就请同学们来分享”你喜欢绘本中的哪一页”,热情的小手举得高高的,不断有同学想分享自己的喜爱,有的孩子喜欢毛毛和爸爸一起包汤圆(如图1);有的喜欢毛毛和家人一起去拜年(如图2);有的喜欢过年舞动的热闹(如图3); 爸爸临走前抱着毛毛不放手的一幕(如图4);还有的喜欢毛毛把好运硬币放到爸爸手里让他带着远行(如图5)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于绘本传达的情感和内容是否理解,以及不同孩子的关注点。



接下来交流“你有什么疑问吗”,有孩子提问“为什么那枚好运硬币会找不到呢,她穿的是新衣服,怎么口袋会漏呢?”这个孩子提出了一个相当有逻辑性的问题,我马上请现场的同学一起来思考、回答,有学生答到“可能是口袋正好有漏洞”,有的说“可能是自己没放好”,听起来都有道理。我又给出我的答案——“可能是她没有掏对口袋,就以为找不到、丢了”,然后请同学们来评价我的答案……就这样我们经历了一段高质量的师生对话时间。在这五分钟里,我看到了学生对于表达阅读所感所得的热情,也发现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,可能不给机会我是发现不了的!所以这也再次启发我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言的自由是多么重要!

“关联性问题”的讨论中,我带着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故事中的主线——好运硬币的旅程及它所代表的意义。这不仅要对故事线索有所识别,同时也要代入读者的以往阅读经验或生活体验。思考浅一点的孩子能回答“它代表好运”,确实如此;而感悟力强一点的孩子则会说“它代表了爸爸的爱”,我追问“小女孩最后把好运硬币又交给了爸爸,你觉得这说明什么”,她马上领悟到“这也代表了小女孩对爸爸的爱!”

还有的孩子给出了在我意料之外的答案“代表希望”。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小女孩把硬币送给爸爸,就盼望着爸爸明年回来把它再包进汤圆。”

……

孩子们真的很棒!

最后,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画笔表达了对家人的过年祝福!请看——

就这样这节课在孩子们的热情分享,师生间的开放对话中度过了。

作为老师,我很享受这样的课程!